“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2025年第一期北京人才沙龙成功举办

2025-03-14 23:37


3月14日下午,2025年第一期北京人才沙龙于我院成功举办。本次沙龙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主题,邀请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赵晨、海淀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吴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部副主任李荪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与发展趋势,深度交流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现状。本次活动有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启元实验室、人才研究院等单位共40余人参加,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文霞主持本次活动。


1.jpg


在主旨演讲环节,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以“人工智能+:硬科技常胜”为题,从人才驱动视角剖析了中国硬科技崛起的核心动力,指出杭州“六小龙”企业的成功,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持续推动,包括在顶层设计、技术、人才、包容性四个层面的资源整合与优化。他提出青年人才已成为当前科技创新主力军,建议加大让青年人才安居乐业的保障力度,营造更加鼓励创新、宽容试错的科研环境,推动更多青年人才从“引进来”到“留下来”。


2.jpg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 田丰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赵晨围绕“战略人才力量的多重构型及成才路径”,介绍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特质分析的创新研究方法,通过对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的成长发展机制分析,形成人才精准画像,并结合央国企集团人才培养使用的实践案例,总结了战略科技人才关键素养的演化发展过程,为企业识别、引进和培养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3.jpg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赵晨


海淀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吴越聚焦后训练时代强化学习的高质量数据和AI Agent发展趋势,介绍了海淀区数据服务支持的发展路径,指出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流程管理架构,可在法律与医疗等领域形成突破性应用。他建议构建“以赛促用”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数据竞赛、实践平台与产学研联动,培育复合型人才,以支撑数据资产化与产业创新,形成政策、技术、应用、人才协同发展的数字生态。


4.jpg

海淀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首席专家 王吴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部副主任李荪以“人工智能:技术‘0-1’到应用‘1-100’”为题,系统阐述了我国大模型的产业发展历程,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呈现出应用牵引型的倒三角特征,并以DeepSeek技术创新和影响为例,提出大模型落地应用的六大关键要素。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人才、技术人才和业务人才,强调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中应聚焦关键技能,专注于“研”的方向、“训”的领域和“用”的场景。


5.jpg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部副主任 李荪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就“技术突破如何驱动人才需求转型”“产教融合的实践痛点与解决方案”“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自主培养面临的问题”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需通过政策创新、产教融合与国际引才等多维路径,构建四链融合发展良好生态。


6.jpg

在圆桌论坛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人才领域重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今天,本期人才沙龙活动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对话平台,多视角、多维度探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问题,为首都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参考。